都市快報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,老底子杭州人在這一天,規定動作就是登高爬個山,再吃塊重陽糕。
每年重陽節一到,很多老人就開始惦記江南春的桂花栗子重陽糕了,天矇矇亮就去排隊,生怕到得遲,當天的重陽糕就賣光了。 今年的隊伍排得長不長?我決定起個早幫大家看看。 鑑於往年,早晨6點的隊伍就已經要甩出十幾二十米開外的經驗,我提早到5點45分,抵達瞭解放路江南春總店門口。剛好看到江南春中山路的小三輪車在這裏裝貨,五千多塊重陽糕準備運過去。 路燈下,已經有六、七個人候着了,都是杭州本地人。 等的時候大家當然也沒閒着,互相寒暄比比年紀。“大哥你氣色蠻好,今年60歲?”“哪裏,75的嘞!”“看不出看不出,我72歲”……站在這幾位平均年紀超過70歲的老年人隊伍中間,我顯得十分突兀,一眼就被排在最前面的一位犀利大伯識破,“姑娘兒,你是不是記者?” 大伯手裏捏了張100塊人民幣,告訴我説,他住在刀茅巷,年年重陽節都是清早趕過來排隊,今年是最早一次,凌晨4點多就已經到這裏了,所以排到了第一個。“我半夜裏兩點鐘就困不熟的,爬起麼好的。”他準備買10塊重陽糕,回去家裏人分分,大伯説,清明來這裏買糰子,重陽來這裏買栗子糕,別的地方買來的,沒有這種味道。嗯,這是屬於他的過節儀式感。 看到隊伍慢慢長起來,一位店員阿姨走出來拉卷閘門了,原本正常營業時間是6:30,今天特地提早到了6點開門。 
一排排重陽糕碼放在框裏,還是傳統配方,糕兒上面擺了兩顆栗子,再撒點桂花,3元/塊。一開市,隊伍就開始迅速移動起來,但幾乎每個人走到售賣窗口時,都要問一聲,“今年怎麼沒有插小旗子的啦?” 
在重陽糕上面插一面紙質三角小旗,是有歷史背景的。據考證,這是唐代就有的習俗,從小令幡演化而來,意寓登“高”消了災。宋代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“九月重陽,前一、二日,各以粉面蒸糕遺送,上插剪綵小旗,摻打果實。”嘉泰《會稽志》也記載:“重陽節,府城剪綜綵旗,供小兒嬉戲。”清代劉兆元《海州民俗志》曰∶“重陽節,糕鋪門前要豎起三角形黃龍旗作‘望子’,再用色紙製作一些三角小彩旗,旗上畫(或剪)龍、蟹、菊等圖案,凡買糕的免費贈一根小旗。這天幾乎每個孩子手裏都拿着小旗。” 問題來了,今年糕糕上的小旗子呢? 當然有準備。一聽人人都在問小旗子,店員麻利地從櫃枱旁邊的抽屜裏拎出一個塑料袋,裏面裝滿了粉色小旗子,但凡提出來要旗子的,就順手給幾面。 |